图片: Yestone.com 版权图片库
从为了方便融资,任何项目都强行与 O2O 沾亲带故,再到资本寒冬论下谈 O2O 色变,唯恐其烧钱难止,一年中这个本应性感无比的领域经历了如 A 股般的跌宕。
有人说 O2O 已死,但我不这么认为,其实它才刚刚上路呢。搭建线上平台,整合供需双方的 O2O 故事已不再动听;而那些重视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真正提升产业效率的 O2O 公司则终将崛起。
作为行业观察者,36 氪把对 O2O 行业的所见所闻如实奉上, 梳理了上门、生鲜、外卖、社区、食材、物流 6 个 O2O 领域的现状及趋势。
前方干货高能且内容较长,建议搬好板凳备好干粮,一起回顾 2015年O2O 的这一路。 上门服务尸横遍野,但仍怀一线生机 如果说在去年下半年,各家上门 O2O 已经将补贴战打成了 “第二次团购大战”,那么可以明显感觉到——2015,尤其是下半年开始,资本行业对上门 O2O 服务的热情明显降低。在年中那次资本寒冬来袭之后,对资金有更大依赖性的上门模式遭遇了不小的重创。
上门洗车作为 O2O 汽车后服务中高频低价的代表,首当其冲成为典型。此前曾有超过 100 个微信公众号表示提供 “上门洗车” 的服务,随着行业领头羊e 洗车宣布停止上门业务,创始人张晶被爆离职传闻,其他包括云洗车、智富惠、滴嗒洗车等在内的多家上门洗车平台也选择关闭该业务或者直接下线平台。除了上门洗车,上门私厨平台的烧饭饭宣布转型;美甲、美发、美容多达数千款的美业 O2O 应用,大多数也已经停止了更新。这些强度依赖资本助推来获客的上门项目正在成片倒下——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 300 家、涉及 16 个领域的 O2O 平台相继倒闭。
尽管看似横尸遍野,但业内不少乐观的创业者还是倾向于把 2015年 的后半段称之为 “深秋",而非 “寒冬”。在他们看来,目前整个资本市场和创业者们对上门 O2O 模式是从 2014年 下半年的狂热中逐渐回归冷静。上门 O2O 走到现在,一方面细分领域内已经跑出了河狸家、e 袋洗这样的领先者,另一方面模式同质化严重,小公司间的争夺仍然依然激烈,整个市场已经进入了适者生存的自然淘汰模式。这样的的自然淘汰模式,也是整个行业的一个整肃期。
上门模式被诟病最多的几项原因主要有:违背消费场景、人工成本过高、需求不刚性导致使用频次过低等等。在这样一个行业整肃期间,那些模式未跑通盲目靠烧钱补贴推动用户增长的不尊重商业逻辑的公司将面临被吞并乃至死亡的危险。而与此同时,一部分真正能给用户带来价值的公司公司都在积极往线下转型、衍生出 “到店 + 上门” 互为补充的模式,或者拓展更多的服务品类及消费场景。
通过我们和该行业创业者交流的结果,大家认为,未来的 O2O 服务在模式上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到店,二是到家,三是到店 + 到家。创业者还是需要根据服务品类不同灵活选择模式。此外,由于高客单的上门服务能够更好地平衡上门成本,被一部分创业者看好。从消费端来看,由于一线城市是大部分上门 O2O 市场推广的第一站,虽然用户习惯已经养成,但市场也几乎被瓜分完毕,供需关系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反观二、三线城市,O2O 基本处于插旗阶段,市场尚未真正启动,因此未来上门 O2O 的爆发点可能会从一线城市下移。 从 B2C 转向 O2O ,生鲜电商想要送的更快些 忽如一夜春风来,不少 B2C 生鲜电商都在向 O2O 模式扩充,比如本来生活推出的本来便利、天天果园推出的天天到家,两个月前拿到泰康、百度 2.2 亿美元融资的我买网也在尝试仓储前置、快速送达服务,沱沱工社则干脆将水果放到与京东到家、百度外卖合作的线下店铺,由后两者提供销售渠道和配送支持。这里所指的 O2O 主要有两点体现,一是设立辐射半径 3-5 公里的前置微仓,二是以此为基础提供 T+0(一般为 2 小时内)快速送达服务。而以 C2B 以销定采模式见长、原本就设有微仓的一米鲜,也开始通过预置商品库存的方式快速送达,同样走团购模式且设有微仓的许鲜和每日优鲜想必也不会安坐不动。不过令人唏嘘的是,顺丰嘿客本是最早的微仓雏形,且背靠自有生鲜电商顺丰优选和顺丰物流,却因定位不明错失了先机。 虽然创业者都曾强调 T+0 的 O2O 业务并非 “转型”,而是原有业务的扩充,但或多或少都曾向 36 氪表示过希望此模式能占据 50%以上的销售份额。那么究竟是何原因促使大家争相走出这一步呢?核心还是老问题:损耗率与物流成本。 需要明确一点,“全程冷链才能降低损耗率” 是个不小的误区,其实大部分损耗都发生在转手以及落地配环节,而非干线运输途中;另外,生鲜存放越久越易损坏的道理尽人皆知所。因此,尽量减少转手次数、缩短末端配送距离、提升库存周转率才是降低损耗的核心。 O2O 模式以区域配送中心作为中转,将产品运至市内的前置微仓再进行配送,最大化的延长了干线运输距离。以一米鲜为例,配合前端的预售运营,从大仓至微仓再到用户手中平均不到 24 小时,损耗率只有 1.5%。 而根据天天果园给出的大致量化数据,B2C 落地配平均每单物流成本 30-40 元,理想的 O2O 模型下配送成本可以降低至 10 元,且由于微仓辐射范围小、楼宇比较集中,规模效应在降低边际配送成本上的作用会非常明显。 O2O 模式还有一类,那就是与线下店铺相结合,平台提供线上渠道和跑腿配送服务。京东到家、本来便利、Dmall(多点)、爱鲜蜂皆属此列,妙生活则干脆边搭平台边建设自营店铺,而传统连锁水果店 “百果园” 也推出了自己的线上平台。除妙生活外都属于轻模式,好处是比较容易起量且无需投入重资产。而包括妙生活在内,到店消费的存在使得店铺可以靠优惠的方式快速清仓,避免库存堆积。不过轻模式平台并不能很好的控制商品质量,也没有太多压缩成本的空间。 还有何未曾开垦,尚存机会之地? 看到这里,不难发现互联网巨头们皆在生鲜领域有了各自布局,阿里投了易果生鲜,百度投资我买网,腾讯千万美元投资每日优鲜,京东 6.8 亿美元投资永辉(终于近日上线京东到家)、7000 万美元投资天天果园,亚马逊2000 万美元投资美味七七并上线生鲜馆。其余玩家也似乎占据了各种模式。那么,生鲜领域还有什么未足之处? 以上谈论的主要是前端营销方式,以及如何把水果送到用户手中的问题。而生鲜 O2O 还有另一大命门——采购供应链管理,也就是商品从哪来的问题。除了与线下店铺结合的平台之外,生鲜 O2O 企业都需要解决此事,它直接决定了商品质量以及成本空间。 众所周知,很少有企业能真正做到全部产地直采,且即使直采也面临国内生鲜产业标准化不如国外的问题。据了解,C2B 且次日达的玩家,大量水果都是在新发地一类的批发市场采购。其实在企业体量不够大时,批发市场是很好的选择,SKU 应有尽有且能够小批量进货。但拥有野心的公司一定会逐步向上游延伸、控制产品标准化,对于生鲜 O2O 企业而言,除了专业的种植之外,整条供应链都值得耕耘。天天果园在云南建设包装厂,通过引进国外红外设备精准探测橙子甜度便是典型的例子。 另外,目前大部分生鲜 O2O 企业主要还实在商圈、高校运营,并没有进入社区。但实际上,社区才是生鲜水果购买频次最高的地方,由于人群构成复杂、需求多样性却一直发展成熟。目前来看,与线下店相结合的平台已经展开社区运营,而垂直电商更多的寄希望于在商圈俘获的白领用户回到家依然能够想起它,也有 “水果管家” 这样的生鲜 O2O 企业在社区线下运营,引导用户团购、口碑传播,实现 C2B 链条。我的看法是,由于复杂的特性,未来社区场景未来将会多种模式并存。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14年 全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 260 亿元,相较于 2013年 的 130 亿元增长 100%,而今年全年交易规模有望达到 500 亿元,实际数据尚未有官方统计。被誉为最后一片蓝海的生鲜 O2O,竞争已趋白热化。 外卖 O2O:及时配送成兵家必争之地,玩家都成了 “物流公司” 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后,一度有传闻称饿了么与美团外卖将会一起合并,不过张旭豪随后出面辟谣,表示点评已放弃饿了么董事会席位和投票权,公司将独立运营。外界深信饿了么与美团外卖合并侧面传达出两条信息,外卖 O2O 可能格局已定,且大家都不怎么赚钱。
虽然早已没了年初时每月上亿元的烧钱投入,但外卖 O2O 至今没能停掉补贴的瘾。在此情况下,玩家们在上半年纷纷涌入白领市场,给了在此伫立已久的到家美食会大摆 “你看,事实证明我们从一开始就走在正确路上” 的姿态,而百度外卖也因专注白领、高净值用户以及 “200 亿中的 90 亿” 在成立一年后便跃到市场第三的位置。
但要说外卖 O2O 格局已定则不完全正确,因为事实上,未来外卖 O2O 平台们都将不再以外卖公司自居了,短途物流与及时配送成为了纵向扩展早餐、下午茶,横向扩展生鲜、生活服务的基础设施,广义上来讲,它们对标的竞品将是京东到家。这点在百度外卖身上体现的最早,打开其 APP 会发现商超代买、水果生鲜、送药服务与外卖一并列在首页,饿了么、美团(包括美团菜市场)皆是如此。获得口碑 C 轮投资的老牌外卖平台 “点我吧” 亦然,其 CEO 赵剑锋告诉 36 氪,公司已将重点完全放在不止于外卖的及时配送服务上,并延续一贯的 “出租车计费法”。
外卖与电商相同,配送时效是决定用户体验的头等要素(抛开口味这一难以标准化的体验),饿了么、美团、百度、到家美食会皆有数千人的自建物流团队,而饿了么 4月 上线的蜂鸟系统至今已有 50 万众包配送员,甚至引入滴滴的投资(据传为 1 亿元)试水汽车城配;美团外卖也已于近日上线了众包平台 “美团速度”,日单量破 10 万;百度外卖则已有超 5000 人的众包配送员。 但外卖终归是时间段高度集中的生意,配送人员每天都有大量闲置时间,这就给了平台依靠运力拓展其他服务的可能。
这边外卖平台想要变成物流服务商,另一边第三方物流也觊觎到了平台的生意。众包物流服务商达达已在近日低调上线了外卖平台 “派乐趣”,虽然尚未发声但已经触碰到了外卖平台敏感的神经,据悉后者已经开始禁止一些商家上线派乐趣。
达达能否靠物流服务在外卖或其它领域自建平台、弯道超车?首先要看外卖平台有多依赖达达,这点外卖平台都不曾正面回答,饿了么的回应是 “蜂鸟系统目前并没有和达达合作”、且没有透露达达配送的单量。另一点是派乐趣在前端获客上如何抢走已长期占据用户心智的品牌,达达一直以来都在为配送员提供补贴,如果在搭建平台上继续烧钱的话,不知 C 轮 1 亿美元融资是否够花?
除达达之外,众包配送的玩家还有 “人人快递”、“趣活”、“我快到” 等 ,而以自营模式见长的风先生也在 10月 拿到了 1300 万美元 A+ 轮融资,同城配送竞争白热化。
说回外卖平台,饿了么在今年 8 月份上线了食材 B2B 平台 “有菜”,专门针对中小饭馆,类似于天平派的平台轻模式,日交易额峰值已突破 500 万元,也算是迈出了业务拓展的一大步。 日光之下仍有新事,家庭厨房共享模式涌现 外卖平台的出现催生出了一些 “用户根本没见过的饭馆”,也就是不具有门店性质、不做堂食业务、只接外卖订单的厨房,这种模式大量节省了地租、人力的成本,因而提升了餐饮行业的利润空间,让一批新餐饮人看到更多的机会。而这种方式延伸出的极致形态,就是 “回家吃饭” 这类共享经济模式 —— 它只做平台,挖掘处于民间的 “大厨”,即家庭厨房,让在家有闲置劳动力的大爷大妈、或是家庭主妇,能把闲散劳动力贡献出来,换取收益,同时也能让消费端,即白领们吃到价格更优、品质更好的工作日午餐。 这种平台模式的想象力在于,它和 Airbnb 一样,平台模式轻、可规模化、具备一定网络效应、供给充足,中国有四亿个家庭厨房的商业潜力等待挖掘。因此,在回家吃饭探索该模式阶段性成功以后,e 袋洗也内部孵化出 “小 e 管饭”,做的也是私厨共享的生意。只不过相较于回家吃饭,小 e 管饭更加强调社区邻里间发生交易,且配送是由小 e 管家负责。 然而,尽管 “吃的共享经济” 概念下想象空间巨大,今年也有不少公司在探索该模式的道路上遇到瓶颈,选择了暂时停止项目运营,比如此前我们报道过的妈妈的菜、蹭饭等。而这些项目所遭遇之困难,概括下来大体都是: 1、供给端挖掘有难度,且竞品之间对供给端的互相挖角严重,最后变成拼补贴、拼挖角能力的游戏; 2、供给仍然有限,每一个用户周边所覆盖的家厨数量都不大,可选择性有局限,容易在一段时间内就尝遍所有家厨,之后便对已有家厨产生疲惫感; 3、虽然理论上家庭厨房共享的模式减少了传统餐厅所需付出的高昂地租和人力成本,但相对地,也减少了门店所拥有的自然引流能力,而平台和家厨在用户获取以及传播上增加的隐形成本,很可能会大大缩减此前压缩出来的利润空间; 4、大多数家厨在平台上每月所能挣得的收入在 3000 到 5000 之间,而在 O2O 兴起的时代,诸如家政、月嫂等等服务一并涌起,也由此衍生出收入横向对比问题,如果这份工作的工作量和收入的性价比不是最高的,那么供给端很可能选择其他工种。并且,就如一个创业者告诉我的那样,很多大妈会随着务工浪潮的迁徙,在年终回到老家,而此后便再也不回一线城市了,因此每年供给端都有流失,拉新便成为了要有持续投入的一项工作。 也是因此,2015 年一年,除了回家吃饭完成今日资本千万美金 A 轮融资、觅食完成红杉的 1500 万美金 A 轮融资以外,此条赛道上剩下的公司少之又少。这一领域能否继续做大,跑出一家独角兽,还要看 2016 年该市场如何演变。 消费升级继续,“小众外卖” 诞生 相比于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外卖相争得轰轰烈烈的大外卖领域,2015 年也有不少新外卖形态的涌现,这里我们姑且称之为 “小众外卖”。何为小众外卖呢?在我们的定义中,小众外卖可以区分两种形态,一类仍是非标的正餐餐品,一类则是下午茶或者酒品等可以全城配送的商品。这两类外卖都在 2015 年冒出不少创新,我们可以先说说第一类,正餐餐品。 Sprig 模式在国外兴起已久,而国内的效仿者们自然也不放过一试的良机。顶着 “消费升级”+“白领午餐” 两面大旗,大家开始做起了面向白领用户群体、颜值更高、收费自然也不菲的盒饭。这类模式可能最终倒不完全寄托于靠售卖盒饭本身来赚取利润,大家更看重的是依托 “午餐” 这个高频行为,聚拢一批具有消费能力的白领用户,未来能向其交叉销售毛利更高的产品。目前这类模式里,已经活跃在市场上的有,大师之味、百米厨房、舌头很忙、饭爷便当、味蕾、美妙世界等等。而周边产品的搭售,各家也已经开始,比如百米厨房近期在售的果汁,舌头很忙的晚餐,以及饭爷的辣椒酱等等,大家都在期盼未来交叉销售的价值。 再来说说全城配商品。随着闪送、达达等同城即时物流的兴起,全城即时送达的快递成为可能,这也使得很多原本不被满足的需求得到释放,诞生了很多新的服务,比如下午茶的配送,这里带起了今年拿到 8000 万元 A 轮融资的楼下 100、还有为学生和白领们配送水果的许鲜、一米鲜、每日优鲜。比如鲜花的配送,大平台如饿了么、百度外卖、京东到家等都接入了这个生意。再比如咖啡酒水等标品的全城配送,更是成为了生活方式类 app 们的一个标配,比如百度外卖近期推出的 “质享生活”,比如 ENJOY 的 “快递到家”,以及城觅近期上线的 “精选” 电商频道。而物流革新带来的所有这些 “到家门口” 的消费,很可能会催生更大一波的消费升级。 比如之前城觅的创始人李琪缘 2016 年很可能是消费升级迎来爆发的一年,具体来说会是品牌、产品和内容的三重升级: 品牌:新一代的生活方式品牌可能诞生,例如水果品牌有褚橙、潘苹果、半成品品牌有卷福,啤酒品牌有熊猫精酿、鲜花品牌有诗集等等。出国游、海淘使大家的消费品位提高同时消费能力的提高促使更本地化更接地气的各种消费品牌有更新机会,之前只是在类似蛋糕(21Cake)这样的特殊品类,之后会衍生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产品:从过去的拼 SKU 全、价格低,到接下来的基于品质、为场景打造极致单品可能成为支撑新一代的生活方式品牌关键,或者说也有可能从极致单品出发(小米爆款思路,极少 SKU 极高性价比)来打造品牌,让单品先火起来,才会有品牌起来的空间。但不论如何,未来都有可能有更多 “褚橙” 的诞生; 内容:从货架式、POI 列表式的标准化大而全内容消费场景将逐步开始转向对质量有追求的内容,从知乎 / 微信公众号的起来能看到高质量内容将享受更大的社交传播红利,微商部分程度上个性化了产品的介绍通过内容吸引用户。总的来说,标准型的商品将更依赖服务和渠道,而非标准型商品或者未普及型商品将更依靠内容消费从而促使做出消费决策。 3 种模式带你走进社区经济 无论是上文提到的生鲜、外卖还是商超购物,社区都是其必不可少的消费场景。不止于此,社区还容纳了消费者对各种服务的需求。
以小区无忧、社区 001、叮咚小区为代表,2014年 那一波创建的社区 O2O 企业要么折戟沉沙,要么销声匿迹,如今玩家已换了一批。我把它们分成三大类: 1.生活服务平台:拿了 3 亿美元的58 到家以自营的家政、美甲、速运为阵地,通过投资、合作的方式引入月嫂、按摩、洗衣、洗车等服务。而做洗衣起家的e 袋洗也开始用百度的 2 亿美元在下半年打造 “小 e 管家” 平台,内部孵化了私厨共享产品 “小 e 管饭”,并成立 Share VC 投资近 10 家企业,全部为邻里互助、社区共享经济项目。 生活服务大多为非标准化且低频的长尾需求,单拿出来做很难形成壁垒,但具有先发优势的平台在供给端和需求端都更有议价权,将所有长尾需求汇聚之后能形成一定密度。58 到家总经理郭义告诉 36 氪,明年一季度将扩充到 40-60 个服务品类,并开启培训学校免费为劳动者提供技能。而 e 袋洗也准备拿出 1 亿美元投放至市场,试图在明年上半年打出水花。 除大平台之外,36 氪还接触到不少依靠物业资源,以物业服务和场地为基础搭建平台的企业。但我认为物业服务本身体验便不够好,不足以成为入口,且此类产品区域性较强,难以做大。
2.盘活线下零售资源:从前我们理解的 O2O 大多为 Online to Offline,而以京东到家、爱鲜蜂为代表的平台则开始助力传统零售商完成 Offline to Online 的转变。比起在社区周边建设前置仓储或门店,把线下商家当作天然社会化仓库是一条更高效的路径,这使得配送途径缩短、时效加快。不过京东到家在社区的渗透率还不高,大部分订单依然是在商圈发生。 号召广场舞大妈送包裹的京东众包声势不小,京东到家在刚过去的双十二当日收获 25 万订单,共有 3 万人参与众包配送,当然,具有 “专职” 意味的众包配送员才是其中的主力军。 与京东到家众包方式不同的是,前京东高管创建、获 1600 万美元 A 轮融资的生活圈 C则希望靠自建团队帮用户跑腿代购,解决生鲜食品非标准化、退货率高的问题。 平台还是要对商品有所把控的,它决定了用户是否能在平台上买到想要的东西,并且无需担心质量问题。近 7 亿美元入股的永辉超市一直是京东的杀手锏,但直到 12月 初才正式上线,且尚未在供应链上游展开合作。而爱鲜蜂则已经开始要求商家采购其自营的产品。
同样致力于盘活线下商家的还有考拉先生,这家公司注重 200 余个社区的独立运营,并帮助 3 万多个小商家在线上营销、触及用户。其笃信商家与居民存在信任关系、并将其放大,在双十二的 4 万订单(400 万销售额)中,40%为到店消费。类似的公司还有考拉社区。
此外,一些社区快递柜企业希望靠线下设备成为入口,比如全日通、格格货栈。
3.邻里互助与社交:单纯做邻里线上社交已被验证为不可能了。从闲置物品交换切入的 “有邻” 希望以此带动用户面交,并开展线下活动。而 “回家么” 则直接以较重的运营线下活动来挖掘邻里互动的场景。它们面临的问题都是如何扩展出可盈利的服务。
社区由于其人口密集且杂乱的原因,承载了各种各样的需求,在未来发展中很难出现一家独大的态势。2015年 各方势力都在向社区涌入,明年会是社区经济爆发的一年么? 从自营走向平台,食材 B2B 如何改善农产品流通? 据商务部数据,我国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最多可以占最终售价的 60%以上,而食材 B2B 电商的目标就是通过改善流通方式、缩减一些不必要环节来降低成本。
这一年中,轻重模式之争从未停歇。最初时,以美菜、链农、饭店联盟为代表的企业希望依靠自营模式重塑产业链,将农村合作社——产地批发市场——销地一批——销地二批——社区农贸市场的链条缩短。但随之发现表面上去除了批发环节,但实际都由自己承担了那部分角色,效率不一定比传统模式高很多,但由于仓库、人力等资产投入无法降低成本,简而言之就是 “算不过来账了”。
结果是,早先一批重模式的公司纷纷转型(链农、蔬东坡)、甚至停止运营(饭店联盟),而以 “天平派”、“小农女”、“有菜”、“比菜价” 为代表的一众平台模式玩家则涌现了出来。
当然,重模式并非绝迹。总共拿到 10 亿人民币融资的美菜虽未盈利,但仍在扩大规模。后起之秀优配良品一路遵循重模式的原则,在单个城市建设多个分布式仓储,还想把生产转运仓建到产地,在上游直接完成产品标准化作业。
天平派创始人黄礼君认为,平台模式的 1.0 阶段价值在于聚量、优胜劣汰、提高交易匹配效率,2.0 阶段则要到上游处解决痛点。小农女创始人扬威也曾对 36 氪表示“平台永远不会达到纯撮合的模式,纯撮合的价值不大”,于是他还是要将采购控制在自己手上。
因此我们认为,轻重模式相互融合会是趋势,而食材 B2B 最为核心的点是将农产品标准化,并对上游生产端进行改造,形成集约化生产。
此处牵扯两点问题,一是农产品损耗率高,整个中间流通环节造成的损耗都快达到万亿规模,如果平台能在聚集下游订单后到产地进行采购,并在产地进行分拣、称重、包装等标准化预处理,可以避免一批、二批因长鞭效应错估库存导致的不必要损耗,同时能够保证客户买到的产品更加标准。二是我国农业生产比较散乱,平台汇集下游订单后可以带动生产基地的集约化发展。 非一款 APP 就能改造的 5.6 万亿的货运市场,模式越来越重 我国 3000 多万货车司机中 95%都是个体户,中介、专线等物流公司也有 70 余万家,业态极为散乱。瞄着解决信息不对称、非标准化、空驶率高等现象而生的车货匹配模式从去年开始 “喊着口号爆发”,而现在看来真实的情况是,事情大家都想简单了。
在城际货运中,仅提供信息撮合作用的平台开始时并不能很好的解决信誉担保、垫资等物流公司的职能,货主、司机双方的痛点无法像打车一样用 APP 解决,导致平台上存有大量中介借此炒货。此外,平台高度依赖物流园区地推,经常出现与园区内利益相关方争斗乃至流血的事件。
此外,长途车货匹配并没有找到良好的盈利模式,目前创业者更多寄希望于金融保险、车后服务,但尚未对外公布有什么成效。
车多货少是行业普遍问题,围绕这一点,车货匹配平台逐渐开始学习 C.H Robinson 的无车承运人模式,在供需双方之间做更专业的匹配服务。比如罗计物流在成都开展了运立方零担业务,围绕一手货主的发货需求开展一些相对标准化的服务,同时聚集少量的下游的物流服务商为其对接货源。 同样的方式也运用到了同城货运上,58 到家速运、1号货的等面向小 B 商户和 C 端用户的平台也依靠等级机制让优秀的司机得到更多的接单。 同城货运的另一个方向——为大企业服务的云鸟配送则更加像一家拥有信息化手段的 3PL(第三方物流公司)。该公司会像 58 到家培训家政阿姨一样,在前期对司机进行业务培训,并以同样的形式招募 “现场控制管理人员”,专门到客户现场进行停车、装卸车、代收货款等服务。此外,云鸟配送近日还与运满满达成战略合作,试图达成城际与同城货运 O2O 平台之间协同。 车货匹配平台在未来几年内并不能革掉物流中介的命,但会淘汰掉只做信息撮合、不提供服务的中介。同理,O2O 平台若想良好的发展下去,也一定要加强线下服务能力,变成升级版的物流公司。 有趣的是,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在过去 4 个月之中已经有5 家美国车货匹配公司拿到了融资,包括Transfix、CargoMatic、Cargo Chief、Trucker Path、Convoy。 除车货匹配之外,以 SaaS 形式提供 TMS 服务的互联网公司也在进入物流业。oTMS面向大货主,车满满则从物流公司切入。SaaS 的获客成本相对较低,且容易做到上下游协同,掌握数据后有可能从撮合专线公司与落地配公司交易的过程中获取收益。 万亿级的物流业应不止这几种创业模式,围绕司机生活的服务、航运物流等方向都还存有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