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企业,是普遍缺乏精神的。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企业为了赚钱,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近年来系列丑闻如雨后春笋,比如,食品领域的毒奶粉、毒豆芽、毒腐竹、毒馒头,地沟油.......其他领域的楼倒倒,路脆脆,掺水油......不胜枚举。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时俱进跟上,造成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国家标准和制度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企业精神,尤其是自律精神大面积的缺失。 中国企业精神的缺失,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第一,中国商业文明不占高位。中国封建社会从战国时期的公元前475年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成立中华民国,2000多年的历史,向来是“士工农商”排位,统治阶级为了更好地控制商人,刻意降低商人地位,虽然中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催生了中国诸如晋商、徽商等十大著名商帮,及其杰出代表,但由于其仍然是政治附庸,而不能独立,这与以英国为首的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占主导的西方根本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中国商业文明的碎片化与非主流,而难以形成统一的内在精神。 第二,道德精神代替契约力量。西方由于较早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文明社会,海内外贸易发达,这就促使契约的出现,以规范双方市场行为,《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其“人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表明作为社会一分子,必须履行契约,此为一切行动指南,否则,将会受到严厉惩罚,西方的商业文明,尤其是契约精神,都是在严苛的法律实施当中逐渐形成的。而中国受儒家文化影响,“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等道德约束占据主导,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做约束,其根子里,还是轻商造成的。 第三,当前中国商人整体素质不高。新中国成立后,对于教育的弱化,尤其是文革十年,扯断了中国传统文化脉络,而多年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又导致了中国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断层,而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员的流动,尤其是创业潮的风起云涌,一大批原来在城乡“不务正业”、“投机倒把”的胆大的人,借助机会发家,他们成为第一批商海“弄潮儿”,但由于他们文化程度不高,很难将企业带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或阶段,由于缺乏底线的约束,他们很容易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行为。 第四,中国人的隐忍精神。中国几千年的中庸文化,尤其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教化了中国人“顺从”、“隐忍”,这其实是一种“奴性”,只要有饭吃,就决不闹事,只要能凑合,就勉勉强强,即使出了大事,比如产品质量事故,也是协商为先,协商不了,才去投诉媒体或走法律途径。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难以形成对企业行为的全方位监督,也不利于政府监管,难以对企业形成威慑。 第五,行业协会、工会职能缺失。在中国,很多行业协会,工会组织,仅仅是收钱部门,或福利发放采购部门,行业自律或法律的组织制定与实施,总是滞后,这种吃人家的饭,受人家的管,总是让本来行业协会或工会应该独立实施的职能,变得像花瓶一样,好看但不中用,而这种保姆型的组织,存在天生的缺陷,企业即使出现了问题,也会装聋作哑,甚至还会出头露面帮企业说好话,从而成为企业的“帮凶”,而这些是无助于企业健康成长和快速发展的。 当然,中国企业精神的缺失,也跟中国市场经济时间较短,当前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带来的不稳定性,整个社会的浮躁,社会精英流入政界,以及市场经济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多元化冲击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没有民族精神或信仰的国家,是不能够强大的,一个没有灵魂与精神的企业,也注定行而不远,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中国企业任重而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