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Melion 于 2020-2-24 17:18 编辑
在一堂培训课上,老师给同学们拿出一个苹果。 老师说:“这个苹果是早上从家门口的市场上买来的,大约0.5元钱。如果不考虑客观条件,来为它增值,卖到一百万元。你们有什么办法?” 过了大约有一两分钟的样子,老师认真的问大家,真的不可能?大家迷惑的看着他,不自觉的摇摇头。“那好吧,我想把他卖到5元钱,你们有没有办法?”老师将难度降低。 “这个好办,加一个漂亮的包装,苹果上印上金牛贺岁,应该能卖出去!”坐在第一排的一个女生站了起来。全班一下子安静下来,那女生又重复一遍。 “这个女同学的办法可不可行?”老师又举了举苹果。大家点了点头。“那我们有没有办法把这个苹果卖到10元或者20元呢?”难题有所提升。 “把它拿到一家高档的大酒店,榨成苹果汁,别说20元,就是30元也能卖到。”另一名学员回答道。“怎么样,我这苹果已经可以卖到30元了。我们把它卖到一百元!” “找李宇春在苹果上签个名字,别说100块,1000元都有人买。”有一个学员发言。 “这个同学的主意怎么样,会不会有人买?”很多同学都在点头。“在大饭店里做成水果沙拉或者拼盘,也可以卖到100元。”又有人喊道。 老师把苹果举到嘴边比划了一下。“做成水果拼盘或者沙拉可以卖到一百元,找李宇春签个名差不多可以卖到1000元。看看,这个苹果现在已经能卖至1000元了。那我想把它卖到1万元,该怎么办?” “放到神六上,上天走一圈,保您能整到一万元!”最后一排的一位学员站起来回答道。 “不错,这同学的主意不错,只是神六已经下来了,如果把我的苹果能放到神七上,你们说,一万元,我卖不卖?” “不卖!”所有同学异口同声回答。 “看来一万元已经不成问题了。我想把它卖到6.6万元,有没有办法?” 老师放下苹果,“这次不用你们想了,我来给大家读则新闻:据《法制晚报》2006年10月24日报道,北京奥运推荐果品评选苹果专场首次举行,昌平区崔村镇真顺果园园主张国福的宫藤红富士摘得‘奥运苹果’果王桂冠。该‘奥运苹果’果王以6.6万元的天价拍出。看看,如果我的苹果能获得这个称号,并且拿去拍卖,是不是可以卖到6.6万元? 老师语重心长说道:“同学们,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继续想,我想把它卖到十万元,有没有办法?” “我们老家有一种植物叫红豆杉,据说含有治疗癌症成份,用红豆杉的木头雕刻的水杯可以卖到4、5百元一个,我是说,如果这个苹果有这个功能,比如说吃一个苹果,癌症就可以治好,那肯定10万元有人买的。”中间有一个女生说话了,她家是云南的。 “那是当然,别说10万,100万、1000万有人买!”同桌跟着附和。 “很好!挖掘苹果的功能。哈哈,我这个苹果被忽悠到了一千万!再想想,还有没有办法?”老师继续引导。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定情物,刚刚在考古的墓穴里发现!” “砸住牛顿的头的那棵苹果树死前最后结的唯一的苹果,肯定能够买到10万的。” “温总理到美国访问,小布什在他的农庄里亲手摘给总理的苹果,被拿到抗震救灾晚会上拍卖,最好是中央电视台一套直播,还能卖到一千万的。” 一个苹果能不能卖到一百万?能!不仅能,而且有可能卖到一千万甚至更多。 看来,这并不是件很难的事,这需要策划。 问题在于很多人只是在卖产品,不是在卖产品里所包含的文化、观念、感情、心情等这些东西,所以能说他们会销售吗?或者他们也想卖这些东西,但他们并没有找到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条件! 将一个苹果卖到一百万,不是不可能。 销售的精髓在于满足人们深层次的需求,抓住痛点,而不是表面需求! 所以,当我们在抱怨产品不好卖的时候, 是不是需要反省一下,我们有没有花心思去挖掘客户的真正需求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