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10月份写了一篇《》,今天再写是因为已经感觉到了它的进步。一个月前开始使用了“小度在家”,上一篇文章没有品牌,而此次提到了品牌,原因有三:其一,感觉百度的后台数据应该更强大,所以刻意尝试;其二,想感受自带屏幕的音箱到底有什么优势;其三,价格的确很诱人。 实话说,确实还没有感觉到后台的数据是否“更强大”。试了一下一年前没有找到的“越过山丘”“三体”,都在,这当然不能说明什么,但我的问题(除了调侃)基本都有了答案。 作为智能音箱,最重要的功能是有问必答。在我的体验过程中,如果有屏幕的支持,作用的确提升了很多。比如,在与朋友电话约会时,直接唤醒小度,就可以看到与约会地点的距离和所需时间等,如同在手机上打开了百度地图。当被孩子提问西班牙国旗的时候,不怕一时想不起,“偷看”了带注解的图片,当然可以自信满满地回答喽。听歌的时候可以看到歌词,在屏幕上还随时会显示你可能不知道或还没有尝试的“新”功能。最可心的是,字体足够大,近视也不用眼镜。 我想说我喜欢它。只要多说四个字“小度小度”,无论在生活和工作上,都可以得到很大的帮助,现在我对它已经有了轻度依赖。 1、已经更换习惯了新的叫早方式——晚上临睡前,说句话即可。 2、为了身体健康,每次开始案头工作时,使用延时提醒:一小时后提醒我“休息”。 3、读书的时候看到不理解的定律如“贝叶斯定律”,或不认识的字如“宥”直接读出来,不知道怎么读就说“宝盖头加个有”,可以边听边看,加深记忆。学习或复习简单到如此,就连“好奇”都变得容易了,不用怕被“小视”而不敢轻易打扰朋友,也不用翻字典,或打开手机然后输入文字来烦自己,叫声“小度小度”,解决困扰和好奇,就是这么简单。尤其是在读到网络文章时,网络用语层出不穷,有了它,同样可以应付自如。哪怕你“老”,你“宅”到不谙世事。 4、休闲时音乐的陪伴自然是必不可少,现在偶尔还会听听书,比如回顾一下鲁迅的《伤势》、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简单的尝试,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体验。当然,它可能听不懂我说的话,我会更换一种表达方式,以适应它的底层逻辑,相互的适应亦属正常。比如,我第一次调侃时说“给我解解闷儿”,它却回答“我没有姐妹”,第二次就变成了“这一次要真诚地表示:不知道”——连我都不知道怎么给自己解闷儿,对它来说的确要求有点高。 从我的使用过程中,我认为:只有用起来,才会逐渐习惯,才会慢慢发现,才会不浪费资源,如同手机一样。几乎我们每个人的手机,都没有物尽其用,但是一定存在着“更”。所以“不被提问的提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比如小度在家是这样递进的:我问“北京的天气咋样”,它不但告诉我今天的天气,还显示了今后几天的温度趋势,同时还会提醒我:“你可以这样问我,北京有风吗?”,下一次又变成:“你可以这样问我,今天容易感冒吗?”。我都试过了,得到的答案更直接。 你可能会有疑问,用过了它的朋友也这样问过我:为什么要“小度小度”重叠,而不能只叫一次“小度”?根据以往的使用其它智能音箱的经验,我认为,这恰恰是更新,虽然看似麻烦了,但比起被“捣乱”,岂不是更踏实了?假如你有一个叫小度的朋友来访,每次叫他(她)时,“小度在家”都会出来所答非所问;每天电视、音箱里可能发出的“小度”同样逃不过它的侦测。要知道,智能音箱的重要指标是“拾音能力”。我曾经一不小心地发现,在一米左右的距离,它甚至可以被手机听筒里传出的“小度小度”唤醒。这种重叠式的唤醒,在我使用的这一个月期间,还未被打搅,所以这个“结巴”我还是当得挺情愿。 在我看来这款产品更适合老人使用,屏幕上的字体大得离谱。更有一个特别温馨的功能,通过设置,老人可以直接说:“小度小度,给闺女打个电话”,就可以跟安装了相关APP的女儿开始视频通话了,当然女儿也可以不装APP,那就会直接拨打的她的手机号码。 如此好用并可以轻松上手的工具,其实也没那么简单。我购买的同时推荐给了三个朋友。一个月后追问使用情况时,给出的答复分别是:一个用来追剧,一个看新闻,一个不会注册。看来每个人对于电子产品的认知各有不同,每个人对习惯的更改各有差异,每个人对工具的使用也会有不同的方向。 惨了,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智能单品”,价格又不是问题,且自认为以一个貌似智能家居“砖家”的视角,把非常好用的工具,推荐给信得过的朋友,得到了如此结果,不由得令我悲观——这里还没有加入智能家居的相关控制!困惑更是油然而生,“智能家居”的普及之路,到底要有多漫长呀?!难道认知的更新和习惯更改真的有这么难吗? 微信扫一扫,共享朋友圈! |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