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个智能控制产品厂家的朋友聊了一个下午,的确受教了。沿着他的方向,按照我的思考方式总结起来:集成商被小视了,被要求了,甚至很可能要被“下岗”了。 我们先来看看集成商的作用是什么? 方案设计——为功能对应产品; 硬件施工——将产品安装到位; 软件设置——将产品还原为功能; 售后服务——为缺失的功能找原因,并解决。 1、作为集成商,你了解前沿技术吗? 我被问到:法兰克福你去过几次?潜台词是:真正的好东西你知道吗?还被告知,到国外参加技术培训的都是老板本人,潜台词该是:由于人员的流动性,老板要首先学习以确保公司技术的延续性,当然顺带旅游的机会也不会错过。 我又被问到:中餐讲究色香味俱全,色排在首位。你给客户的产品足够美吗?能马上激活人的占有欲吗?之后又被问到:先舍不得放弃这“美”,然后你的功能,又让他闻到了“香”,尝就是必须的了吧?如果先无色后无香,就不会有食欲,味再好,也不会有尝的欲望。 真是戳心窝子的问题!想想自己,作为集成商欠缺的不是一星半点。是啊,尤其是设计阶段,如果没有更“伟大”的产品做支撑,需要的功能可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吗?如果没有足够的“美”匹配家的美,技术再高明,一样会被拒之门外。 对于集成商来说,唯一的对策就是不断加强自我更新。 2、作为集成商,人更重要还是“工具”更重要。 被告知:他的样板间,在他的指导下,一个普通的电工很轻松的完成硬件的安装到位。追问其原因,就是齐备的工具。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曾经质疑过西厨的刀为什么那么多,而中厨只耍一把刀就可以全能了?我曾经还疑惑过,中国的“匠人”和德国有何不同?却原来,差别就在工具上,我们更注重人的技能,即“匠人”,而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方人讲究的是工具,有了契合的工具,对人技能的要求就会相对减弱。 对于智能家居的集成商来说,工具至关重要!安装工具当然不可少,可你是选择一把带电笔的改锥一干到底,还是根据螺丝的尺寸选择不同的螺丝刀?测量工具更是不能缺,除了万用表等必要的工具外,测线需要测线仪和摇表吧,测光需要测光仪吧,测信号的强弱需要与之匹配的专业的测量仪器吧。总之,精确程度来自于精确的每一个步骤。还有更重要的是交接工具,工序和工种之间的交接,与业主及公司内外的信息交流都该留存“笔记”,等等。以智能家居发展的速度,“匠人”该是不可能存在了。因此,只能不断自问:工具足够完善吗?施工标准化了吗?可以满足“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了吗? 3、作为集成商,你需要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吗? 我被问到:每次做设计之前,你是不是需要了解客户的家庭成员和生活习惯。然后追问,假如所有的“场景”客户可以自己来编呢?是啊,如果这样,只需要按照装修设计图纸,依据工程经验,完成硬件的安装到位就好了。之所以软、硬件分离,最终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软件更易于修改吗? 智能家居的核心就是“场景控制”,即按照个人的生活习惯,用自己习惯(或容易习惯)的方式,操作各种电器。那么场景究竟应该由谁来完成呢?当然是客户自己了,并且是不断尝试,不断修改,达到自己最满意,因为只有自己最明白自己的需要。但是,这需要两个条件,编写场景的软件足够简单——符合人的思维逻辑,且客户有意愿更新自己的生活方式——麻烦一次,为了以后的操作更简单。 4、作为集成商,你的售后服务能做好吗? 我被问到:你能保证你的公司还能存活多久?能久过你客户应用的智能家居使用年限吗?售后服务是不是交给产品厂家更合理?其实,这个问题我一直有着明确的认知,我从来操作的方法是:验收文件尽量完善,目的只有一个,让客户找到任何一家合格的集成商都可以看懂文件,以便做好售后服务。产品的厂家是不是有足够的服务能力?暂时还不敢恭维。 被教育了以后,不得不“自卑”了——假如,厂家都有了自己直达客户的销售窗口,产品的品种又足够丰富,且销售的不是产品而是功能+外观,任何厂家产品之间又不存在互通的障碍,用户是不是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自己的生活了;假如,产品自带“双面胶”,电池可以与使用年限同步,用户自己就随时可以自行安装,不合适还可以随意更换位置;假如,软件的设置界面简单到会用手机就会操作,而且可以随时添加和修改,甚至软件自学习的能力可以堪比阿尔法狗,那就真的智能了;假如,产品厂家通过网络实时更新,实时跟踪,发现软件问题自动修复,发现硬件故障及时通知用户购买,那么,用户就是真正实现按照自己的意愿定制了,到那时集成商也就真的“下岗了”。当然,这只是未来,但是这个未来是5年,还是50年,虽然现在还不可能有结论,但我们大家都会相信有那么一天。集成商本来就是“连接器”,连接客户与产品。在自由连接的未来,就不再需要这个“连接器”了。 微信扫一扫,共享朋友圈! |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