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索引

中国物联网产业生态报告

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物联网(也称传感网,缩写IoT)被认为是新一波信息产业浪潮。在这股浪潮下,人们可以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也能“交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小到手表、钥匙,大到汽车、楼房,只要嵌入一个微型感应芯片,把它变得智能化,这个物体就可以“自动开口说话”。  




物联网,让万物“开口”的“造物主”


这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通过“物联网”的逐步实现和提升,每个人的生活都将向此靠拢。所谓物联网,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例如:从北京开车到天津,只要设置好目的地便可随意睡觉、看电影,车载系统会通过路面接收到的信号智能行驶;不住医院,只要通过一个小小的仪器,医生便能24小时监控病人的体温、血压、脉搏;下班了,只需用手机发出一个指令,家里的电饭煲就会自动加热做饭,空调开始降温……

  

简单来讲,物联网能够充当人与物、物与物间沟通的枢纽。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1物联网市场概述
官方牵头的,一个万亿大市场



与其他概念不同,物联网开始红火的源头在于官方。在2012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

  

更早的时候,是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发表的讲话,他说,“每一次大的危机,无论是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它都会催生一些新的技术,而新技术的诞生也是使经济、特别是工业走出危机的一个巨大推动力。”

  

国内各地区物联网产业优势行业概览:


640?.jpg


有人预测,如果物联网全部构成,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将会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的通信业务。如今,在物联网产业还没形成大规模商业的阶段,产业利润的获取主要集中在设备制造商以及系统集成商。同时网络运营商、平台供应商也在紧锣密鼓的跟进。

  

而我国物联网的发展模式又有别于国际,以中美物联网产业化进程为例:


640?.jpg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之前广泛讨论的“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2015年中国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中国物联网涉及领域应用概述:


640?wx_fmt=jpeg.jpg

  

总体来看,物联网的技术门槛似乎不高,但核心环节关键技术的成熟度参差不齐,导致物联网产业标准制定和应用发展迟缓。如果说国外物联网产业发展属于“市场驱动型”,国内更贴近“政策驱动型”。通过业界的共同努力,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安防、交通和医疗三大领域,有望在物联网发展中率先受益,成为物联网产业市场容量大、增长最为显著的领域,而智能家居/生活则是离消费者最近的部分。

  

据IDC测算,2020年全球物联网有望影响的下游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美元,超过250亿台系统/装置联网,而同时使用因特网的用户总数达44亿人。麦肯锡2015年7月发布的最新报告则指出,全球物联网有望渗透的下游应用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以前成长达到3.9-11.1万亿美元,达到约11%的全球经济占有率,并与城市管理、生产制造、家庭事务、汽车驾驶、能源环保、物流运输、工作办公、消费结算、个人健康等重要领域结合形成9个千亿级规模以上的细分市场。




2物联网生态概述


同一个梦想,物联网将彻底联通全世界

  

在全球范围内,物联网获得了政府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相当数量的国家和地区都在力图通过与自身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等条件相适应的方式,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美国提出“智慧地球”的理念,掀起全球对物联网的关注热潮;欧盟制定“欧洲行动计划”,科学规划未来发展路线;日本提出“u-Japan”构想,并列为重点发展项目;韩国继日本之后,提出“u-Korea”战略。

  

在分析中国物联网之前,我们不妨看下国际那些大型物联网公司的技术发展和所推行的理念。在下列20强名单中,有15家是美国的企业,其它上榜的企业来自于德国、韩国、法国、加拿大和瑞典。


640?wx_fmt=jpeg.jpg


而我国的物联网发展既具备了一些国际物联网发展的共性特征,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中国特色和阶段特点。中国物联网各层面技术成熟度不同,传感器技术是攻关重点,而其也是物联网建设的底层基石。消费电子、移动终端、汽车电子、机器人、生物医疗等物联网领域应用创新对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中国本土半导体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当前,微软、IBM、AWS、谷歌、惠普、思科等纷纷加入物联网市场,国内阿里、美的、海尔、格力、思必驰、庆科、高通等也加快布局物联网。


640?.jpg


物联网的使命是联通全世界。单从网络层次看,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而从产业链角度看,与当前的通信网络产业链类似,不同点在于上游新增了RFID和传感器,下游新增了物联网运营商。

  

作为上游的另一部分,RFID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部分,主要在感知层。简单来讲,RFID识别出来的信息还需要用3G/4G、互联网等网络联合在一起才能算物联网。


640?.jpg


从总体上来看,物联网的核心是有协同、有分工、有组织的社会属性架构,物联网关注的是制造环节间的协同、行业间的融合,以及研产融商深度融合的边际效应,促成零边际成本的形成,成为智能制造多业态的运营商,成为经济的运行平台。  




相由心生,物联网启动的新时代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国物联网逐渐形成了“云 + 网 + 端”的新模式,以“数据驱动”为用户主动、无感、精准提供“所需即所得”个性化服务催生了众多商机。互联网时代,人主动搜索数据(信息);物联网时代,人想要的数据(服务)会自主找到人,这就是物联网的魅力,一个新时代。



  

在实践中,物联网必然会产生大量数据,如何利用这些大数据就成了物联网系统的一个自然延伸。同时,大数据业已成为中国国家战略,国务院也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就如何处理大数据、大数据发展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规划。


640?.jpg


面对物联网,需要各行各业动起来。其中便需要有完整解决方案:数据产生、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利用和数据展现。2015年8月,物联网平台创业公司机智云(杰升科技)宣布,获得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这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国内物联网云服务行业最大一笔融资。  




不断出现设备制造业与物联网、互联网融合,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新模式
家电行业借力物联网技术,已经率先开展拓展价值空间并改善产品服务的模式探索,进军智能家居。2014年3月美的与阿里巴巴宣布进行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构建基于阿里云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实现家电产品的连接、对话和远程控制。阿里巴巴和美的宣布,今后将开放相关协议标准,为第三方应用提供标准API接口,形成一个开放的智能物联网平台,未来将可支持更多类型设备的接入。




640?wx_fmt=jpeg.jpg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众多新兴的技术如无人机、VR/AR都可参与到物联网,这个庞大的生态中。例如无人机已经被用于农业和建筑业等,一些农场已经使用无人机来监测作物健康,而建筑业则使用无人机检查建筑质量及进度;而VR/AR也已应用到城市规划、医疗领域。


640?wx_fmt=jpeg.jpg

  

我国对物联网行业进行战略布局的企业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

  


  • 电商行业:阿里巴巴、京东;

  • 互联网企业:腾讯、百度、360、乐视等;

  • 家电巨头:海尔、美的、格力、TCL等;

  • 手机平台:华为、小米、联想、魅族、中兴、酷派等。 




3三未来,物联网是个什么样子
640?wx_fmt=jpeg.jpg



1990年,施乐公司发明的网络可乐贩售机拉开了人类追梦物联网的序幕。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技术时,提出了在计算机互联网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等,构造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的设想,物联网的概念由此正式诞生。

  

在利用传感技术,通过网络操控设备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发现了物联网的价值。比如预装多个应用的汽车是物联网;能够允许你用语言命令控制播放音乐、查阅信息的智能设备是物联网;戴在手腕上的健身跟踪设备是物联网;自己躲避障碍物的污染飞机是物联网。它即将,甚至已经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和旅行方式,甚至改变全球政府及企业之间的交互。

  

可以预见的是,企业是物联网解决方法的最大应用实体: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率;开拓新市场或开发新产品。而随着诸如人工智能、语音/图像识别、通信等新技术的深化与整合,人与“物”间的沟通将更加顺畅,更好的为人服务。

  

这个未来,将是每个人所构想的未来。


微信扫一扫,共享朋友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1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粉丝3 阅读1742 回复1
上一篇:
下一篇:

精彩阅读

推荐视频

阅读排行榜

专访

!jz_fbzt! 搜索

智能技术共享平台 - 未来论

关注服务号

进入小程序

全国服务中心:

运维中心:天津

未来之家:天津 青岛 济南 郑州 石家庄

                商务邮箱:xy@mywll.com

Copyright © 2012-2021 未来派 未来论 (津ICP备16000236号-5)